首页 五行正文

八字五行分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的简单介绍

免费算命 五行 2021-10-26 2 0

八字五行分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的简单介绍

说到算数大家都熟悉,我在小学时还在一些杂志上看到过,很多人批判小学数学学得太深太慢没什么意义的文章。(当然这种文章现在也有。)

八字五行分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的简单介绍

同样那时还看过很多分析我国小学生算术水平一流,但是诺贝尔奖以及各种顶尖的数学大师却寥寥无几的言论。

当时看完这些言论也没有多想什么,因为杂志的分析已经头头是道了,说我们小时候跑得太快,长大了跑不动了也挺有道理。

考上高中没多久,学校还没正式开学时,老妈听说有家补课班的数学老师很棒,于是给我报了班,虽然暑假并不想去,但是钱已经花了,于是我就硬着头皮去了,结果没想到那个老师只用了不到一节课的时间就让我改变了对数学的认知,后来三年一直在那里补课不说,一直到高考我的数学成绩,正常情况下失分不会超过五分。

同样数学思路清晰后,化学成绩也基本上次次满分,对物理虽然没有那么多浓厚的兴趣,但是考个优还是挺轻松的。

因为就是那个老师,让我明白了,算数和数学是有本质差距的,也是通过和他学习,后来上了大学的很多理科知识学起来也得心应手,同时那个老师也是个国学爱好者,于是在他的影响下,我又融会贯通了更多的知识,反过头再看看传统的文化思想,总会有新的收获。

那个老师带的班分快慢两个类型,我所在的快班中考分数都在500分以上,数学要求100以上。(满分不算体育560,数学120分。)

第一节课老师连自我介绍都没做,就直接给我们讲了高中以后的数学想要学好,想要拔高自己,首先要有全新的思维方式,同时强调了,数学是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工具学科,怎么用好这一个工具,首先要看的就是思维能力。

老师那节课节奏很快,用了20分钟理了下数学的发展,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讲到了笛卡尔,牛顿,欧拉,柯西这些数学家对数学的贡献,同时也说了他们的数学贡献后来同时也推动了,比如航天,地理,经济,军事,卫星,计算机等等其他领域的发展。

这些内容引起了我兴趣的同时,老师还顺便说到了著名的企业家史玉柱,讲到了史玉柱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同时顺便简单地讲了下计算机语言和数学的关系以及汉卡的一些故事。

老师还用我们当时即将要学习的映射和集合作为模板,讲了一些可以被定量的标量和矢量,比如重量,速度,面积等等,还说了不能被定量的一些概念,比如帅,美,心情好,以及各种生活中常用的词汇。

同时老师强调能被做成数学集合的各种元素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含义之外,还强调了映射这个极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应该怎么去理解。

正是因为我们能给数字赋予不同的含义,才能编辑一个身份证号出来映射一个公民,编辑考号或者学号车牌号之类的和具体的事物对应,所以同理我们用其他的映射关系也就可以把数字和其他各种各样的事物联系起来。

就这样一节课下来,虽然我听得云山雾绕,但是也算对数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小时候去过老爸所在的卫星测控中心,那个站的几个叔叔当时也给我简单讲过一些卫星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再加上部队发给老爸的一些书我也看过,所以那次课之后,我的眼前一亮。

后来高中三年除了正常学校上课之外我还坚持在那个班补课,老师时不时就多讲一些概率论,运筹学之类都内容,同时他还是钱学森的铁粉,他用我们那个年纪能听懂的知识把钱老在学术上的贡献和数学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就顺便用他讲述的方式思考物理化学问题甚至是哲学问题。

因为都说理科就业面广,我的文科计划当时被搁置了,但是兴趣爱好却一直不减反增,我那时就开始迁移一些乱七八糟的道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和矩最开始就是工具,而且那个时候肯定不是用来只做个图,同样的墨斗,铅垂之类都工具古人也早早地就发明出来了,冶铁炼金术恐怕也是在漫长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至于有了今天这么标准的定量描述,肯定是经历了很多人的研究归纳才总结出来的。

以此类推,在没有文字,在数学思想还没有成熟的那个漫长年代,我们已经是领先世界并且小有成就了。

大学前两年,去图书馆看了很多教材的概论,基本上都提到我国古代某某书中有朴素思想,但是到了近代或者现代,这一门学科才因为某个西方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之类的伟大创始人提出,并且加以系统化,成为了独立的一门学科。

甚至历史学,法学之类的学科也都是这样的开头,看完不禁让我觉得有些可惜了,学习的同时也不禁会想,难道我们国家的学者就真的没有那种严谨的逻辑思维吗?那时再和那个老师交流时,我用新学到的知识重新思考他提出来的问题,难道我们这片土壤就真的没有办法缔造出伟大的科学家吗?

那时自己的专业已经定了,因为有了局限性,而且主要以地理和生态学专业为主,没有过多的精力再去接触物理方面的知识,只能抽空看看科技史了解了解,顺便把这些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经济进步,生产力提高以及文明进步都记录到了一个本子上。

慢慢记得多了,我越发觉得学科划分细致之后,的确对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贡献,同时分工后也的确造就了今天的成绩,但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我们没办法看到整个森林了。

教我们数据库的老师提到了大数据,但是他对地理一窍不通,教我们规划专业的老师也表示自己经济学知识几乎为零,教地域文化的老师表示很多地方逐渐衰落也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

而且因为我们国家的国情问题,人口基数太大,每年外出务工的一大批人,每年要升学就业的人,每年就大学生这个群体要上学放学回家,所引起的人口迁移在西方国家看来,都是他们几十年也遇不到一次的。

类似的还有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这些带有中国国情特色的问题西方学者根本考虑不到,所以必须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和解决了。

在大二大三那段转折期,老师,课本,各种资料都显示出来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不知道其他同专业的同学怎么看,反正那个时候的我开始懵了。

和学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以及通讯专业的几个朋友聊天后,我觉得他们专业反而更好一些,毕竟分门别类,以后的就业前景也很明了。

而那些同学总说我们专业感觉有那么些玄学的味道了,大数据时代,上网浏览,网购记录,银行流水,打车出行的信息都会被收录,征信和蚂蚁分这样的产物已经说明我们发明的工具已经让我们有些难搞定了。

大三时老师又提了个问题,我们怎么处理越来越多的数据?又怎么根据这些数据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

那个时候我彻底觉得走进了死胡同,自己都还只是一个学生,自己未来的就业,前途都是一片迷茫,哪里还能想这么远?

那时候没事我就在想,自己以后能把自己的房贷,车贷什么算清,不说太远,30岁时能把自己安顿了也就不白学这么多东西。

不过也就是在那个状态下,我又重新看了《道德经》《孙子兵法》《说文解字》之类的书,特别是知道西方国家为了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研究这些东西时,我有了全新的灵感。

结合西方比较系统的学科发展脉络,我觉得很多注释这些古文的后来人是不是过于被书中的内容局限了?

毕竟有个成语叫罄竹难书,虽然这个成语是贬义的,但是道理很明显,那就是过去的那些年,能留在史书中,保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事情占比本来就是沧海一粟。

但是发展却是广大水滴汇聚起来的大江大河,甚至是一片广袤的大洋。

我们根本不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到底遇到了多少人,经历了多少事,我们也不知道始皇帝每天都看了来自那个地方的那些奏折,这些事情不重要吗?

不见得吧,项羽被分尸后,拿到他尸体的那几个人都裂土分侯了,有的家族就是因为这样的成为我国著名的显赫大家族。

同样西方自从蝴蝶效应提出后,对于混沌学的研究也是颇有成效,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虽然引发了我们当代人过度解读某些细节,从而导致我们敏感,多心,但是的确在很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这个时代的进步。

爷爷也说了,村里有个奶奶是当时从河南逃荒过来的,她被好心人收留了,然后嫁了个不错的人,生了三个孩子都算有本事,他的孙子孙女们有那么两个也在轨道交通方面小有成就,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也让我觉得每个人都不简单,不能小看,这种想法和人文主义无比契合,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注重的不就是人了吗?

大学环境太闲,想得又多,于是我患上一段时间抑郁症,去了贵州支教后,真正用心做一份工作之后,病好了,教了几个学生走出了大山,去了县城读书,也算是有了新的感悟,同时也在那段时间,脱离网络,脱离城市,甚至远离了人类发明的很多工具。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们祖先说的算者,数也,是有大道理的。

大禹治水,战国征兵,李冰修都江堰,始皇帝修驰道灵渠阿房宫长城之类的今人来看,有些超越时代的产物,肯定也有与之对应的智慧和管理。

不论是统筹全局,还是筹备物资粮食,包括防止哗变,都需要有人去从不同层次做管理。

同样都是农民,骊山囚徒能在章邯的领导下,一举击溃多路叛军,虽然没能挽狂澜于既倒,但是这也说明了乌合之众并不是没有一点能量的。

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看到贵州山村里一些人逐渐盖了新房,他们中也有了更多出去见识过,愿意给孩子,不论男女都花钱花精力培养一下的家长。

这些家长的孩子未来可能比不上大城市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变数就大多了,比起那些初中毕业后就去跑摩的的同班同学来说,他们会迎来新的转机。

有几个前几天还给我打电话,有人吐槽高中不好学,我简单和他沟通之后,他还给我说了自己其他的兴趣。

而有那么几个学生就只算着他的一点点微薄的工资,虽然他们还想着等我再回去请我吃饭,我也很感动,但是他们终究是赶不上这个时代了。

我记得我曾经在一次课上,教他们合理安排时间,举例子用得是如果他们以后开饭店,那么同时来了几桌客人,如果紧着一桌上菜,可能会让其他客人不满意。

如果每个桌都上几个快一些的菜,让他们都吃着,会省去很多尴尬和投诉,这也是简单的数学道理。

我告诉他们凭着经验其实我们还是可以领悟出来的,只不过学过,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不过我也不知道他们究竟用得怎么样,反正现在教书我也会给学生们根据年龄段不同,灌输同样大致的道理。

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用的是死知识,但是活学活用,能真正应用到自己生活中才是好的。

相对家境不好的孩子学了知识要用来变现,而相对来说条件优越点的,学了一些知识要让他明白时间和自己条件的宝贵,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过度挥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教书我觉得主要还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数就是这样,他们怎么算,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至于大学曾经学得那些专业知识,现在看来也让我受益匪浅,毕竟我知道了更多我们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发明创造,构建的社会系统是有很多内在联系力的。

疫情没出现之前,我多次和朋友几个还在读书说,我们90后其实还大有前途,至于在学校圈子看到的阶级固化之类的概念就别想了,先把眼前的苟且撑住。

疫情以后,几个朋友也纷纷毕业,开始工作,他们几个的专业又正好和最新发展的趋势接轨,大家那时候再坐在一起吃饭,也觉得的确是学校的圈子太小。

我们大多数其实要得也不多,就只是希望自己曾经的努力学习,能够适应这个时代,能够付出后,收获对应的回报罢了。

能根据目前的状态,推算出未来大致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准备,做到心里有数,就好比爷爷根据天气,推算出来要下雨了提前把粮食收回去是一样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算数。

原地址:https://bazidi.com/wuxing/2194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